回顾“十三五”,原来这五年,广州慈善这样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31 11:30:14

        “十三五”时期广州率先响应并贯彻落实《慈善法》启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

        五年来,广州慈善从“达则兼济天下”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分享慈善”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慈善活动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从单一组织到线上线下各种平台涌现,慈善平台建设日臻丰富;形成慈善监督多元共治的体系,打造“阳光慈善”……五年来,广州慈善事业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想看看这五年里,广州慈善都有哪些发展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十三五”时期广州的慈善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慈善在助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五年来,中国慈善事业也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出台,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素有积德行善底蕴的广州率先响应并贯彻落实,启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

        五年来,广州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人慈善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慈善平台日臻丰富,人人慈善的活动渠道顺畅便捷;慈善服务精准务实,人人慈善的职责使命充分彰显;慈善监督多元共治,人人慈善的公信秩序共同守护;慈善文化品牌凸显,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五年来,广州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26.55亿元,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广州城市“爱心GDP”公益慈善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多个慈善项目和企业获得“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品牌项目”和“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等。截至目前,广州拥有慈善组织超过180个,持证社工近2.1万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超过350个,设立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站点超过200个,培育超过100万名社区志愿者,初步形成“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格局。

        善城广州,善领全国。广州的探索实践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还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交流互动,携手推动中国慈善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全民参与激发全城慈善活力

        2016年3月,《慈善法》的颁布是中国慈善划时代的标志。中国从传统意义上的“扶危济困、扶老助残”的“小慈善”时代,步入全社会参与的“大慈善”时代。作为中国公益慈善的活跃地,广州出台了《广州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明确要落实《慈善法》,建立更有活力的慈善事业发展生态。

        贯彻落实《慈善法》,为“十三五”期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开好局,广州率先响应,首次以“人人慈善为人人”理念,开展2016“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活动。

        与传统的慈善不同,“羊城慈善为民”行动重点突出公众参与、全民共享。2016年,广州举办首届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活动,将千年商贸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打造成国内首条“慈善一条街”,发动喜欢逛街“买买买”的广州市民,自觉不自觉地汇入到“捐捐捐”善流中去。

 

        统计显示,广州连续五年举办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累计募集善款约1800万元,超30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此外,通过举办新春花市之慈善花市、广府庙会之慈善庙会、慈善盛典、善城汇爱等活动,慈善逐步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乘着“羊城慈善为民”全民动员之势,2017年,广州率先提出建设引领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慈善之城”。

        创建“慈善之城”,在全国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做法,需要在政府和社会层面谋求最大的共识,让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市民都参与其中。为此,广州制定5项慈善政策法规、完善7大慈善活动平台、实施6个慈善服务计划、推出6个慈善文化标志,共24项举措,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建“慈善之城”。

        让慈善遍布全城,2018年,广州将6月定为首个广州“慈善为民月”,全市开展干部职工爱心捐赠、社会组织扶贫助困、学子献爱心、扫码一元捐、社区扶贫募捐、万企帮万村等活动,组织开展寻找“慈善家庭”活动,将公益慈善活动深入到街道、社区、学校、家庭等各个领域,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推动慈善走向专业,广州充分发挥社工参与社会治理,衔接资源的优势,实施“社工+慈善”,推动慈善向社区下沉,设立203个社区慈善捐赠站点,鼓励社区居民通过捐献时间、知识、技能、体力、财力等方式参加所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对善城建设的再一次深化提升,也将有力促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广州的慈善主体队伍持续壮大,人人慈善的支撑基石不断夯实。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共有慈善组织182个;登记在册的社工机构336个,年服务群众超过400万人次;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14053个,注册志愿者超过363万人,累计服务10733万小时。

        如今,广州慈善从“达则兼济天下”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分享慈善”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慈善活动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群众参与的获得感大大增强,慈善事业推向了新高度。

 

        线上线下平台涌现力撑善城

        五年来,从单一组织到线上线下各种平台涌现,从实体的载体到常态化的活动,广州的慈善平台建设日臻丰富,人人慈善的渠道变得顺畅便捷。

        “互联网+”成为广州慈善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年,广州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创新慈善募捐形式,大力发展“慈善+互联网”,不断创新网络慈善平台,方便市民行善、求助。

        与此同时,广州市慈善会慈善信息平台——广益联募平台入选民政部首批13家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慈善会信息平台。目前已有374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829个公益项目上线,累计募集善款4.7亿元、捐款人次超47.3万,打造了慈善资源流通对接共享的“集善地”和公众触手可及的慈善便易平台。

        通过拥抱“互联网+”打造慈善“链接器”,广州不断创新慈善“玩法”。今年6月,“首届直播节·公益助残直播专场”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组织爱心企业,邀请爱心网红,携手残疾人企业家和残疾人主播,在多平台同步直播带货。

 

        在线下,广州大力建设慈善载体,目前已建成北京路慈善一条街、海珠湿地慈善公园、荔湾区金花街慈善社区等各类慈善活动基地236个,覆盖全市、贴近市民的慈善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建成;今年鼓励大型商业广场、图书馆、连锁门店、游客中心等空间设置“慈善空间”,让市民零距离参与慈善。

 

        广州创新打造了多个品牌活动的平台。其中,融合广府特色和慈善文化,广州市慈善会与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连续三年主办“新春花市慈善行”,市民街坊参与慈善热情高涨,慈善义卖品供不应求,累计支持了超50个慈善项目,筹集善款过百万元,百年民俗因为慈善焕发了新活力。

 

        今年9月,广州举办“善城汇爱”大型慈善惠民活动,联合腾讯公益平台,82家慈善组织、社工机构、企事业单位在各大商场、书店、公交站场,以公益市集、公益互动、公益宣传的方式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搭建起线上+线下多场景筹款平台,广泛链接企业、爱心人士资源,营造全民慈善的氛围。

 

        此外,广州还搭建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等慈善互联网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专项模块开发、公益产品定制等方式,积极联动各社工服务站上线平台、提供资源,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应用项目化运作。

        各式各样市民慈善活动,畅通慈善发展的“毛细血管”,带动近千万人次参与各项慈善活动……一大批慈善平台的涌现撑托起广州善流的汇聚。

 

        首创慈善指数提升“爱心GDP”

        五年来,广州创建慈善之城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人慈善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州先后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20余份配套政策文件。为深入实施《慈善法》,目前广州正加紧实施《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在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等慈善领域对法律规定进行补充或具体化的规定,助力广州创建“慈善之城”。

        不断完善制度化建设的同时,广州也在致力推动形成慈善监督多元共治的体系,打造“阳光慈善”。

        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慈善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出台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党建强,慈善红”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慈善组织党组织示范点、党员先锋示范岗、慈善党建项目。

        依托政府监督之势,建设广州慈善信息发布平台,开展慈善资金使用专项审计,慈善事业纳入城市廉洁建设的组成部分。

        利用行业监督之能,广州充分发挥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公布30份慈善监督报告,指导公益慈善组织规范管理,发布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价体系,对慈善组织进行透明度排行,提升行业自律自治水平。

 

        发挥社会监督之力,广州创新开展“慈善之城•尽善净行”行动,举办慈善“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慈善组织开门迎客“晒账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等与慈善组织面对面接触,全力打造城市廉洁慈善品牌,守护城市慈善的公信力。

 

        扎实推进“慈善之城”创建工作,广州努力全面提升爱心“GDP”,打造成一座更有爱心、更有温度的文明城市。而为了让爱心“GDP”得到直观量化的体现,广州在全国首创研发实施首个区域慈善指数,从慈善活动力、慈善组织力、慈善贡献力、慈善影响力、慈善透明力、慈善发展力6个维度评价全市各区域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

        五年来,广州慈善事业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8年11月,中国善城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会上,广州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升至全国第二、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认为,广州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是一个值得全国学习的榜样。

 

        创新推动行业发展走向未来

        广州“慈善之城”创建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还积极与其他城市交流推广,助推全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慈善事业透明发展高峰论坛上,广州发起了首个大湾区慈善组织透明发展倡议,提出要加强粤港澳三地慈善组织透明度信息交流,构建公开透明、干净行善的大湾区慈善环境,不断加强大湾区慈善组织公信力。

        广州率先成立了首个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开展城市慈善事业的规律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为全国城市慈善事业提供理论支撑、政策参考和实践指导。基地成立以来,广州携手23个城市共同推动建立研究基地运作机制,希望打造成面向全国的慈善城市交流平台。

 

        推动全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广州也被寄予厚望。今年10月,“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广州培训班开班,广州被选定为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基地,目标是要打造成慈善领军人才的“黄埔军校”,成为助推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年扬帆起航,举国瞩目。五年再接再厉,乘风破浪。展望“十四五”,广州“慈善之城”的大船又将驶向何方?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外公布,明确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为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巩固提升“慈善之城”建设成效,今年8月,《广州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提出10大方面、30项主要工作任务,明确实现具有广州特色的“人人慈善为人人”的城市慈善发展模式。

        广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广州市慈善会会长何镜清表示,今后将组织实施好建设“慈善之城”提升计划,着重在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慈善实体、培养慈善人才等十大方面发力,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40项具体举措,营造浓厚的全民慈善发展氛围,全面提升全市慈善的综合实力,不断推动广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迈向“十四五”,我们期待,广州慈善事业愈发蓬勃,全民参与全城慈善的氛围更加活跃,并以领跑者的姿态,带动更多的城市,奋力书写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篇章。

 

上一篇:《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0)》暨广州公益慈善盛典发布会顺利召开

下一篇:年度特别致敬慈善人物王颂汤:17 年为三万孤贫孩子争取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