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蓝皮书(2023):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30 17:46:00

       2023年12月,《广州公益慈善蓝皮书: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3)》(下称《慈善蓝皮书》)正式发布。《慈善蓝皮书》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和广州市慈善会主编,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六本广州公益慈善蓝皮书。

       《慈善蓝皮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围绕“慈善之城”建设,以推动广州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系统概括了2022年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梳理了当前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生动呈现了广州市公益慈善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深度剖析了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今日,与大家分享蓝皮书中《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模式研究》一文节选。

摘要>>

       针对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广州市慈善会关于困境儿童慈善救助的实践进行概述,以“爱蕾行动”儿童救助计划为例,对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当前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为日后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设立针对多重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项目联动机制,大力发展困境儿童慈善救助的内容,专门建立针对困境儿童的综合性慈善救助服务平台,继续拓展“资助+服务”的救助方式。

       关键词:困境儿童 慈善救助 儿童救助

 

       一、引言

       慈善救助是社会公众基于自身意愿,通过社会组织向需要帮助的群体无偿提供物质、精神关爱等援助的社会化行为的总称。在现代社会,慈善事业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政府救助覆盖面偏窄、救助资源有限等不足之处进行有效地补充。发展慈善事业,不仅有利于维护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

       我国慈善互助思想源远流长,深植于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文化之中。在我国,慈善救助活动可追溯到传统社会中的家族救助,具体表现为家族内部庇护同宗、养老慈幼、扶贫济困等家族成员间的自救行为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传统社会的历代统治者注重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官办慈善成为传统社会的主要慈善救助方式,民间慈善只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救助方式仍然以政府救助为主。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仅靠政府救助难以应对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慈善救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救助形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首次将慈善事业视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进一步部署,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动。201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进一步规范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慈善救助的社会功能,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慈善救助作为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之一,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以社会力量作为补充的覆盖面全、精细化、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形成。

       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慈善组织在扶弱、医疗救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参与社会救助的过程中具有动员民间力量、扩展资金筹集渠道、紧密联系群众等优势。但同时,我国慈善救助实践当前也存在不足,例如:资金来源缺乏稳定性和充足性,社会慈善组织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官办慈善组织具有行政化倾向,城市与农村地区慈善事业发展不均衡,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衔接不充分,等等。

       困境儿童是慈善救助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2009~2021年期间共募得近3亿元的资金和物品,重点帮扶粤东、西、北地区的困境妇女儿童,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困境儿童提供每人1.5万元的医疗费用,为18岁以下散居孤儿、困境家庭儿童及残疾儿童等提供每人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

       广州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民福祉的提升。在“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在“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这一民生指标中位居全国前列,城市慈善事业持续高水平健康发展,“慈善之城”的建设成果得到强化。进入“十四五”时期,《广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实现广州民政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基层治理、社会组织、慈善事业、民政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其中,针对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便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基于此,本文基于广州市慈善会针对困境儿童所开展的慈善救助项目实践,以“爱蕾行动”儿童救助计划为例,对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分析其中的问题,为进一步发挥慈善救助力量参与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建言献策。

       二、广州市慈善会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实施概况

       (一)项目设置总体情况

       2009年启动实施的"爱蕾行动"白血病困境儿童救助计划(以下简称“爱蕾行动”)是广州市慈善会最早开展的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旨在为本市户籍、家庭经济困难的白血病患儿提供医疗救助。随后,广州市慈善会不断探索和创新慈善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的工作内容和模式。截至2022年底,由广州市慈善会运行、救助对象为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专项项目共有3个,分别是“爱蕾行动”、童心慈善基金和小儿脑病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重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学杂费资助等。此外,由广州市慈善会运行、救助对象不限于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项目有柔济基金、广州市慈善会再生援基金(以下简称再生援基金)、“安居计划”居家微改造项目(以下简称“安居计划”)、“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以下简称“微心愿”)、“生命续航,血友不孤独”血友病患者救助项目等5个项目;救助内容涉及困境儿童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居家学习环境改造、个性化心愿完成等。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由广州市慈善会运行、与困境儿童救助相关的慈善项目救助困境儿童达2872人次,支出救助金额超过75.4万元。具体而言,“爱蕾行动”救助困境儿童90人次,项目支出救助金额为54.9万元;小儿脑病基金共救助困境儿童4人次,救助金额支出8万元;柔济基金救助困境儿童2人次,救助金额支出6万元;再生援基金救助困境儿童1人次,救助金额支出3万元;“安居计划”救助困境儿童达35人次,救助金额支出为3.5万元;“微心愿”项目救助的困境儿童达2740人次(户)。

       (二)主要救助项目简介

       为更好地呈现广州市慈善会关于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的实践情况,下文将分别对“爱蕾行动”、童心慈善基金、柔济基金、再生援基金、“微心愿”、小儿脑病基金、“安居计划”等7个项目进行介绍。内容主要涵盖项目运作方、救助资金来源、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救助申请方式及流程、项目支出情况、困境儿童救助数量等方面。

       1.“爱蕾行动”

        “爱蕾行动”由广州市慈善会于2009年启动,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社会、企业捐赠。此项目在2009~2019年共募捐的善款总数为1025.5万元。项目救助对象限定在:年龄18周岁以下,具有广州市户籍或在广州市工作且居住时长达1年以上的经济困难家庭(包括低保、低收入家庭,以及总收入无法负担所需医疗费用自费部分的家庭)儿童。目前,“爱蕾行动”的救助内容包括个案医疗救助、学业资助和困境儿童项目资助三类。个案医疗救助主要为经广州市慈善会认定具有医疗救助需要的18岁以下儿童提供每人每年1万元的医疗费用资助。在学业方面,广州市慈善会为经认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交纳学杂费的困境儿童提供每人每年5000元的资助。此外,为进一步扩展对困境儿童的救助范围和内容,广州市慈善会结合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形式,为其他慈善组织开展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实施指导。

       有需要申请“爱蕾行动”的个人可通过辖区内的社会组织或所在街镇的社工站提出申请,也可直接向广州市慈善会提出救助申请。其他慈善组织开展与困境儿童相关的慈善救助项目时,亦可通过广州市慈善会举办的项目大赛递交申请,以获取资金资助及项目实施指导,资助金额每年不超过5万元。2009~2022年,“爱蕾行动”对个案医疗救助的支出总计约1054万元,救助困境儿童数量达1073人次。

       2.童心慈善基金

       童心慈善基金2010年由广州市慈善会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同成立,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或企业捐赠。项目救助对象为: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治疗,年龄为0~14周岁,患有先天性疾病、血液病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并且符合“具备广州市户籍”“非广州市户籍但监护人来穗工作居住达一年及以上”“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低保、低收人员或建档立卡贫困户”三个条件之一的经济困难家庭儿童。患病儿童由其监护人向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可获得每人最多不超过2万元的一次性医疗费资助。自2010年成立以来,童心慈善基金在救助困境儿童方面共支出了508.63万元,救助困境儿童207人次。

       3.柔济基金

       柔济基金2014年由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同成立,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或企业捐赠。救助对象为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贫困重症患者(包括重症新生儿)。患儿监护人向医院提出申请,由医院审核申请者资格,符合条件的提交广州市慈善会再次进行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按照自付医疗费用高低给予不同比例的救助,一次性资助金额为2万~5万元,且一个家庭多例受助者的最高资助金额为8万元。2020~2022年,柔济基金救助困境儿童的总支出为24万元,共救助困境儿童8人次。

       4.再生援基金

       再生援基金2014年由广州市慈善会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设立。项目救助资金主要依靠社会或企业捐赠。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年龄在24岁以下且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家庭贫困患者。有需要的个人向医院提交申请材料,经医院评估和审核符合条件后,交由广州市慈善会进行审核受理,符合救助条件的个人可获得最高5万元的资助,以及获得医院免挂号费、检查费和治疗费减免10%的资助。2021~2022年,再生援基金救助困境儿童共支出9万元,救助困境儿童3人次。

       5.“微心愿”

       “微心愿”2019年由广州市慈善会发起,为广州市户籍的困难家庭及成员提供救助,救助对象为低保群体、困境儿童、特困人员、独居老人、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该项目积极联动各镇(街)社工站、社区社会组织,发掘辖区内有需要的困难家庭,并通过对接广州市慈善会,为他们提供心愿“定制包”和“个性包”。有需要的个人通过辖区内的社会组织向广州市慈善会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者可获得每年300~500元的资助用来完成个人心愿,特殊情况资助金额可达500~1000元。2022年,“微心愿”项目已与全市69个社会服务机构及慈善组织形成合作,并覆盖全市约154个社工站,共帮助15322户困难家庭实现了他们的“微心愿”,其中有2740户为困境儿童家庭。

       6.小儿脑病基金

       小儿脑病基金由广州市慈善会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合作设立,于2021年9月正式启动。首期资金由广州市慈善会投入100万元,后期救助资金主要依靠社会捐赠。救助对象为: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就医,患有小儿髓母细胞瘤、脑积水或部分出生缺陷脑病,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且符合“具备广州市户籍”“来穗务工或居住满一年及以上”“广州对口扶贫地区的低保、低收入家庭或因病致贫返贫”三个条件之一的经济困难家庭患儿。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当合作医院发现有需要且符合条件的患者时可将其转介至广州市慈善会,由广州市慈善会联系社工对申请者进行评估。如符合救助条件,则按照不同病种及评估结果给予患儿每人最高资助3万元的自付医疗费用救助。2021~2022年,小儿脑病基金救助困境儿童共支出14万元,惠及困境儿童6人次。

       7.“安居计划”

       2022年,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广东省慈善总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华浔集团共同启动“安居计划”居家微改造项目,为有居家安全改造需求的困境长者和困境儿童提供资助。该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广州市慈善会资助、企业捐赠和公开募捐。其中,在项目救助范围内的困境儿童主要包括三类: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安居计划”的救助内容以居家改造为主,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提供桌椅、台灯等学习设备。个人提出申请,社工站或社区慈善基金进行筛查和初步评估,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可获得每户不超过1000元关于增添桌椅、台灯等学习设备的资助,具体由华浔集团进行工程改造,社区慈善基金负责全程监督。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安居计划”共收到561人次与困境儿童居家改造相关的申请,已完成65人次的申请改造,支出救助金额达6.5万元。

       从以上7个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项目类型可分为专门针对困境儿童进行救助的专项项目(如“爱蕾行动”、童心慈善基金、小儿脑病基金),以及救助对象包括但不仅限于困境儿童的多类型救助对象项目(如柔济基金、再生援基金、“微心愿”、“安居计划”)等两类。

       二是慈善救助资金来源以社会或企业捐赠为主;部分项目(如小儿脑病基金)在前期开展阶段有广州市慈善会的资金投入,但也需要依靠捐赠来获取项目的运行资金。

       三是慈善救助对象的特征(如年龄、户籍、在地居住时长、家庭经济情况等)与这些项目的准入门槛息息相关。例如,大多数项目都要求受助者的年龄在18岁以下;在地域方面,部分项目(如“爱蕾行动”、童心慈善基金、小儿脑病基金)则要求受助者具有广州市户籍或随父母来穗居住生活一年及以上。

       四是慈善救助内容以个案医疗救助为主,旨在帮助患儿家庭减轻医疗费用的经济重负。部分项目(如“爱蕾行动”“安居计划”和“微心愿”)的救助内容也涉及困境儿童的学业资助、居家学习环境改造和其他个性化需求。这些分类救助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困境儿童在健康、教育及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五是慈善救助方式以物质或资金资助为主,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服务+慈善救助"的工作模式,发挥镇(街)社工站、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加强慈善救助的成效。

       六是慈善救助流程日趋规范和成熟,通过广州市慈善会联动医院、社工站、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方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规范服务申请、资料审核、救助提供与服务跟进等困境儿童慈善救助工作。

       三、基于“爱蕾行动”的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模式分析

       自2009年启动以来,“爱蕾行动”经过14年的发展,已成为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的品牌项目。对"爱蕾行动"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项目实践经验,对深化广州市慈善组织参与困境儿童的救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爱蕾行动”发展概况

       “爱蕾行动”自2009年成立以来,经过两次项目升级,已发展为由“童”病关爱、“童”学圆梦、“童”路相伴等三大子项目组成的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在2009~2013年项目开展的初期阶段,"爱蕾行动"主要为广州市户籍的白血病患儿进行医疗救助。2014年进行第一次项目升级后,项目的救助内容由单一医疗救助扩展到涵盖助医、助学和生活困难救助等多个领域;受助对象也在广州市户籍儿童的基础上增加了外来务工家庭儿童的类型。在2019年项目实施十周年之际,为惠及更多的困境儿童,“爱蕾行动”项目再次进行升级,进一步扩展了救助方式,在传统资助方式基础上,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探索“资助+服务”的慈善救助方式,即:联动街道社工站,为困境儿童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初步形成了“慈善+社工+志愿者"与”资助+服务"的多主体、内容种类精细化的个案救助模式,为困境儿童提供精准化、专业化、及时性的慈善救助。2009~2022年,"爱蕾行动"项目在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共救助困境儿童1073人次,救助金额支出总计约1054万元。其中,在医疗救助领域,救助困境儿童678人次,支出金额为885.1万元。在2014年开始的针对困境儿童助学、助困的慈善实践中,共惠及困境儿童395人次,支出金额为168.9万元。

       (二)“爱蕾行动”的运行救助经验

       “爱蕾行动”项目开展14年来,经过两次项目升级,积累了丰富的困境儿童慈善救助经验,初步形成了救助主体多方联动、救助内容精细化、救助方式以“资助+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1.救助主体多方联动

       对于困境儿童的个案救助,“爱蕾行动”联合了社会组织、社工站、志愿服务队伍等多个主体,在救助的前、中、后不同阶段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有医疗救助或学业资助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可以直接向广州市慈善会"爱蕾行动"项目管理部门提交救助申请及有关申请材料(如申请表、疾病诊断证明、在校证明、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等)。除了上述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主动申请外,在对个案进行救助前,广州市慈善会“爱蕾行动”项目管理部门联动各镇(街)社工站及辖区社会组织为有医疗救助或学业资助需要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申请协助,并对申请对象进行初步评估和筛选,疏通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基层申请渠道,便于有需要的困境儿童及时了解和获取到所需的慈善救助资源。如果是通过社会组织或社工站提出申请的,社工首先会对申请者进行初步评估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个案转介至广州市慈善会。然后,由广州市慈善会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他们所需的医疗救助金、学杂费等资金资助。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或社工站还会联动志愿服务队伍为困境儿童提供更多的资源链接、心理辅导等持续性的个案跟进服务,及时对困境儿童进行回访,为困境儿童提供全面的精准化救助。

       2.救助内容精细化

       根据儿童群体的发展需要,除了为困境儿童提供医疗资助这一传统的慈善救助内容之外,“爱蕾行动”还关注到困境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开展“童”学圆梦这一子项目,以期为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交纳学杂费的儿童提供资助,保护儿童的受教育权及个人发展的权利。

       3.救助方式以“资助+服务”相结合

       通过物质或资金等救助方式帮助受助对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时面临的困难,但这些救助方式具有临时性,无法对受助者的处境及其改变进行跟进。为弥补传统慈善救助方式的不足,“爱蕾行动”除了为困境儿童提供医疗救助、学业资助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外,还联动社工站和志愿者队伍,为受助困境儿童提供资源链接、心理辅导等持续性的跟进服务,以增强受助困境儿童及其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传统资金和物质的慈善救助效果进行巩固。

       四、广州市困境儿童慈善救助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针对多重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项目联动机制

       为突破当前单个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对救助儿童的户籍或在地居住时长、申请次数等方面设置的申请限制,建议在多个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间建立专门针对需要多类慈善救助资源、多次慈善救助的困境儿童慈善救助联动机制。当发现急需多类慈善救助同时介入或是后续可能需要再次申请同类型慈善救助资源的困境儿童时,已接受困境儿童慈善救助申请的社会组织应积极运用多重困境儿童的慈善救助项目联动机制,联系签订联动机制协议且能够满足困境儿童当前及未来可能产生的慈善救助需求的慈善救助项目,对其进行及时性的联合救助。

       (二)大力发展困境儿童慈善救助的内容

       根据儿童不同阶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传统医疗慈善救助领域基础上,继续拓展多样化的困境儿童慈善救助内容,满足困境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为困境儿童提供医疗救助、家庭经济补贴等生存型的救助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困境儿童成长和发展所需的受教育、社会化等发展型的救助内容。例如,在困境儿童慈善医疗救助方面,结合医疗资金救助方式,组织来穗就医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形成互助支持小组,为他们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积极应对面临的就医困难。在为无法负担学杂费的困境儿童提供学业资助时,进一步关注困境儿童的校园适应情况,为其提供校园适应性辅导、提升朋辈交往技巧、培育兴趣爱好等服务内容。

       (三)专门建立针对困境儿童的综合性慈善救助服务平台

       因群体类型多样性和致因多元化等特征,困境儿童的需求也十分多样,建议专门建立针对困境儿童的综合性慈善救助服务平台,对困境儿童的需求、服务跟进等内容实现信息化,通过数字化信息管理,对困境儿童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进行动态跟踪,并整合各类救助政策和慈善救助资源,充分识别困境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并及时链接慈善资源,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救助服务,更好实现慈善救助的应急性功能。

       (四)继续拓展“资助+服务”的慈善救助方式

       虽然“爱蕾行动”“微心愿”等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已积极联动社工站、志愿服务队伍探索“资助+服务”的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方式,但目前志愿者队伍主要是在困境儿童救助前期的个案申请与审核、后期回访等方面发挥协助作用,服务缺乏专业性。当前广州市在困境儿童慈善救助方面对于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心理辅导、医疗康复、医患关系协调、学业适应等方面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深化。慈善组织在组织与实施困境儿童慈善救助项目时,应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结合持续性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开展资金、物质救助之外的发展性服务,巩固慈善救助对困境儿童的救助成效。

上一篇:慈善蓝皮书(2023):2022年度区域互联网慈善募捐模式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