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社区慈善基金这4种经验模式值得借鉴

发布时间:2024-01-12 14:49:38

       日前,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会主办的“加强社区基金建设,激发社区慈善活力”社区慈善交流活动举行。

       会上,广州市慈善会副秘书长、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熊静茹发布了《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发展调研报告》,选取20个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社区慈善基金,进行调研访谈,总结提炼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模式,为不同类型的社区提供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模式参考。

 

       调研背景

       广州市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概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做好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的自治功能,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社区环境氛围。

       广州自2007年以来大力推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模式,截至2019年已在全市182个街道覆盖建立社工服务站,扎根基层,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广大社区居民。而由于社区没有统一的、合法的可供资源筹集的慈善平台,社区资源的调动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广州市慈善会和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于2019年4月28日联合发布了《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合作服务指引(试行)》。

       《指引》为社区慈善基金的发起、设立、运作、公开募捐、财务管理和信息公开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为社区提供资源链接的合法平台,有助于引导慈善资源下沉社区,有力地推动了广州市社区慈善基金的发展,助力社区服务和推动社区发展。

       在广州市区两级慈善会系统的积极推动下,社区慈善基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广州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75个,累计筹集善款超1.02亿元。其中在市慈善会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08个,累计筹得善款1626.5万元,累计支出善款781.9万元,执行社区慈善项目合计433个,受益69042人次。

       以上数据表明社区慈善基金在广州市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有效推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

 

       调研目的、对象和方法

       1.调研目的

       本次社区慈善基金模式调研工作希望通过对社区慈善基金的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掌握社区慈善基金的管委会组成、项目运作模式、筹款方式方法等基本情况,对不同的社区慈善基金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差异,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模式,方便后续为不同类型的社区提供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模式参考,在资金筹集、项目实施、社区动员等方面为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可持续发展,持续、稳定地为社区服务。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在广州市慈善会设立的社区慈善基金。为确保调研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根据以下因素进行抽样选择,具体包括设立方的主体、地域范围、运作时间、筹款金额、实施项目数量、宣传推广和筹款方式等。最终,从中选取了20个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社区慈善基金进行调研。

       根据调研方案,本次调研分别透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文案调查法进行相关调研。

 

       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经验与模式

       1.社企反哺社区的“造血式”慈善——以洋城慈善基金为例

      社区慈善基金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解决慈善基金的来源及其稳定性问题。慈善如何从“割肉”走向持续“造血”,是所有社区慈善基金成功的关键。大部分社区慈善基金的筹资渠道都是碎片化的,主要通过联动多方内外资源进行注入,这种资源筹集方式具有单次、不稳定等弊端。

       洋城慈善基金则不然,它通过“商业+公益”的模式,实现了社会企业对社区的反哺,从而更长效地解决社区慈善基金资源募集问题。洋城慈善基金立足长洲街与文冲街,创造性地拓展出了洋城特惠店、文慧家政等社会企业反哺社区的慈善基金模式。

 

       △洋城慈善基金洋城特惠店流程示意图

 

       不仅实现了对社区残障人士、困难妇女等困难群体的“全周期”帮扶,减轻其生活压力,促进其自信心和能力提升,加强了这些群体的社会融入;而且,将剔除运营成本后的固定比例利润捐入社区慈善基金,解决了社区慈善基金长效募捐问题,为社区慈善基金搭建了长期的造血通道。

 

       2.活用“社会资本”的“共创式”慈善——以五山街社区慈善基金为例

       社区慈善基金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激发在地社会资本的活力,解决联动参与的问题。因社区慈善基金的发展必然关涉该场域内所有要素的联动: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等,社区慈善基金良性发展,必然不能依靠单个机构的努力,而是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实现慈善价值创造的结果。因此如何最大程度激发、联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元素,发挥人力、资源、技术等在地社会资本的优势作用,是社区慈善基金发展的关键一环。

       五山街社区慈善基金即是活用社会资本,实现价值共创的良好案例。五山街社区慈善基金深度挖掘在地资源,打造开展相应文化品牌活动,如五山街文物导赏员培育、五山文物研学课堂、围绕五山文物开发周边文创产品传播五山历史文化同时增加基金收入。

       通过打造“公益花园”这样的人人可参与的公益实践共同体,使各类社会主体——高校力量、商业主体、社区成员参与其中,并依托“公益花园”等公益项目,将公益类活动联动商企与市场,实现公益实践与筹资盈利的一体化。

 

       △五山街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流程图

 

该模式不仅支持了社区慈善基金的持续发展,而且培育了社区治理的活跃力量,盘活了社区,使得社区内部良性互动拥有持久的内生动力。

 

       3.深度嵌入商圈的“嵌入式”慈善——以北京街社区慈善基金为例

       按照社区慈善基金合作服务办法,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建议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主要捐赠人、发起人、居民代表、熟悉基金运作的人员等组成。

       在本次调研及日常观察中,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组成多元,尤其是有辖区商会积极参与的社区慈善基金,其在筹款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较其他社区慈善基金突出。北京街社区慈善基金依托多元管委会建制以及繁华商圈优势,商会商圈融合联动,激发社区慈善氛围,助力社区治理。

 

       △北京街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流程图

 

       北京街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从成立之初就拥有架构多元、运作高效的特点,形成了吸纳-合议的制度龙头合力。

       利用商圈自带的人流量,与商会建立稳固的联系,通过商会的搭桥引荐,社区慈善基金与辖区内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如组织企业加入组建“乐善联盟”社企联动服务队,借助周期性党建活动,建立与企业的恒常互动互联。此外,还尝试打通与辖区内店铺的联系,建立慈善消费捐通道。

       打造“源于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工+慈善+志愿服务”模式,开展“乐善基金”“乐善帮扶”“乐善空间”“乐善大使”的“乐善北京街”社区慈善志愿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居民深度参与,与社会组织、志愿者一起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多边治理合力。

 

       4.行政力量主导的“召集式”慈善——以素社家园社区慈善基金为例

       社区慈善基金的运营及作用发挥离不开所在辖区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素社家园社区慈善基金就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力量主导型的社区慈善基金。

       素社家园社区慈善基金的运作,是依托素社街道办事处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的“大慈善”工作格局而展开。发起“素社家园号”公益便民车,定期到社区为有需要的长者或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社区便民服务、应急支援、红色学习园地、公益集市、志愿服务、政策宣讲、微心愿帮扶、心理关爱等八大类服务,探索“移动式慈善公益互助”服务模式。

 

 

       △素社家园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流程图

 

       素社家园社区慈善基金坚持慈善融入社区治理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将慈善融入“一社区一品牌,一领域多特色”的基层治理方略,立足辖区实际,积极挖掘资源,以慈善力量助推民生问题解决,解决了一批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

 

       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运作的不足

        本次调研提炼挖掘了若干社区慈善基金良好的经验运作模式,同时亦发现社区慈善基金存在问题有待关注和解决。

 

       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社区慈善基金运作过程中有待关注的地方,本调研报告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内容加以完善:

       1.加强管委会建设,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

       从基金指引、办法层面,明确管委会成员任命和分工,鼓励如基层政府部门负责人、商会等更多具备公信力、影响力、资源调动能力的人员加入管委会。

       做好成员内部分工,明确每名管委会成员的角色、价值与责任,在慈善基金运作中发挥应有功能。

       建立清晰的议事、激励表彰、淘汰及开放、广泛的提案机制,以机制促成员交流讨论、促成员持续投入积极性,保持参与活力。

       2.多举并行,提升执行团队专业能力

       梳理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现有人员类型,结合各类型人员展开分层、分类支持提升工作。针对镇街代表,联动市区两级民政局,开展相应业务分管领导培训,共同学习认识慈善相关支持政策,明晰社区慈善基金的定位与功能;针对社会服务机构代表及执行团队,结合慈善活动中公众动员、企业合作、营销传播、信息公开、捐赠人反馈维护等各类场景开展专题培训、研学参访,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现身说法,为管委会成员、执行团队带来更多有益的前沿经验。

       广州市慈善会作为支持主体,应组织开展基金实体走访,了解基金的实施成效,争取对社区慈善基金工作支持力度。

       针对人员流动导致的团队专业素养波动,督促管委会建立档案管理、交接管理机制,后来者能透过档案等承接前人工作,顺利过渡交接,维持社区慈善基金运营团队质素。

       3.聚焦核心定位,促进社区慈善基金对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入

       社区慈善基金需重塑整体共识,厘清基金核心定位,即社区慈善基金不应当仅仅做困难兜底对象服务的资金流,而应当聚焦社区治理,介入居民共同关注的议题,尽可能调动更多多元主体参与,助力社区营造。

       为此,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执行团队)可定期向基层政府、居民、企业等收集他们关心的社区问题,结合可行性分析筛选优先处理的问题,形成整体规划和具体行动步骤,开展具体工作。

       整体规划,累积基金项目实施的成果,让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区慈善基金实实在在的效果与改变,继而提升居民复捐、带动亲朋群体共同支持的可能性,形成相互推动促进闭环,从而使得社区慈善基金与社区治理形成紧密互构,切实发挥社区慈善基金推动社区发展的作用。

上一篇:捐赠榜样全年捐赠17.83亿元,机构捐赠占96%!2023年度广州慈善捐赠榜样捐赠分析报告发布

下一篇:慈善蓝皮书(2023):探索慈善信托发展新思路,助推“慈善+金融”创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