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居·身心安全关怀计划: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与应急服务体系,保障重点、边缘群体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提升重点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小乐,4岁,天生视听残疾。他看不到光亮,听不到声音,至今也无法学会说话,表达自己的需求。家人对此非常担心。晶体和人造耳蜗植入是帮助小乐获得视力、听力的唯一办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不幸总是发生在这个家庭:小乐1岁时罹患脑积水和心脏瓣膜闭合不全,治疗花费了家里大部分储蓄;去年,小乐爸妈工作的单位倒闭,辛辛苦苦工作大半年,最后一分钱都没有拿到;现在,一直照顾小乐的外婆也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支持,小乐妈妈只能辞掉工作在家照顾他,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小乐一家家庭经济收入锐减,小乐的手术时间不得不一推再推。早一天手术,小乐康复的希望就越大,才有可能看到、听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多彩的世界和悦耳的声音。为此社工为他发布了微心愿,共计85人次的热心人士进行了捐赠,最少1元,最多500元,共计6000元,一点一滴凝聚成了社区对小乐的无限关爱。虽然筹得的基金只是手术费用的冰山一角,但是却温暖着小乐家人的心。如今小乐人造耳蜗植入的手术已完成,目前正在恢复中,再过一段时间小乐就能听到世界万物的声音了。
困难长者邦叔,多年前离异,妻子与孩子移居国外不再联系。2020年邦叔中风后身体右侧偏瘫后,需要长期服药,生活再也离不开轮椅了,他的情绪因此一直很低落。因邦叔的房子是危房,镇街、村委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在这期间,邦叔住到了三楼的廉租房,行动不便加上经济困难,一直需要妹妹一家的照顾和补贴,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社工了解情况后,启动社区基金为他聘请了居家照顾员,帮助他买菜,减轻他妹妹的照顾压力,照顾员在工作之余,还会与邦叔谈话家常,分享身边琐事,令他感到十分温暖。2022年3月,在邦叔搬入新房之际,社工又通过微心愿为他链接了一台热水器,现在他已返回旧址居住,在安全、无障碍的新家开始晚年生活。
2.乐居·社区梦想家发展计划:通过社区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培养、社区实践、团队维系等方式,促进有能力和意向的居民组建成团、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公益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社区问题的自我消化和民间互助。
我居住的社区是一个老旧的单位型社区,这里的独居孤寡长者以及残障人士数量很多,他们确实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照顾。我喜欢做志愿者,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这些弱势群体带去一丝温暖。得知社工正在招募一支关爱社区弱势群体的志愿者队伍,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担心自己不会探访跟电访,无法完成服务指标。没想到,在正式开展服务前,社工还特意我们开展了探访技巧和电访技巧的培训,培训期间还帮助我们进行场景模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技巧,使我们信心倍增。每一次探访、电访结束后,社工都会组织我们进行服务反馈,遇到困难,也能及时的帮助我们解决。在社工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们渐入佳境,成为了探访、电访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也顺利完成了服务包的指标。
3.安业·社区就业提升计划:尊重残障人士、4050妇女、失业人士等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与特征,发展不同层次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技能,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困境妇女霞姐,2007年确诊鼻咽癌,一直以来都需要化疗稳定病情。年迈的公婆、上学的女儿和生病的霞姐,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她老公的身上。2018年因为颅内感染,霞姐面临着失明的风险,在社会的救助下终于渡过了难关。在慢慢康复的日子里,文冲社工站为霞姐提供了一份能够负担的工作——成为家政护理员为困难长者们提供居家照顾服务,多年来阿霞终于又能够外出工作,从被大家照顾的对象变成照顾别人的人,霞姐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提升。2022年,为了节约费用,霞姐一家从文冲街搬到了长洲街,离开了几十年的文冲,却没有离开洋城社工,霞姐在洋城特惠店(长洲店)找到了新工作!
智力残障青少年黄某某父母也都是残疾人,一家人靠父亲打散工、母亲捡破烂和奶奶的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困难。青少年本身就业意识薄弱,力气小,动手能力弱,人际沟通能力差,去年从职中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社工安排其在特惠店接受就业训练,经过半年多的训练,服务对象已经具备了工作意识,不迟到早退,搞好店内卫生,摆放货物、复印打印、收钱数钱等工作都有进步。青少年每月收入1000元,用于补贴家用,也能买一些自己的喜欢的东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
4.乐业·社工专才培优计划:对提供服务的社工提供系统训练课程,提升其服务胜任力,培育优质社会工作者专业人员,推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共同成长。
广州在创建“慈善之城”的路上再发力!社区基金的设立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精准服务,及时为有需求的居民“雪中送炭”,聚集慈善资金及公益人力资源,以小资源动大服务,以小投入激发大活力,以小社区构建大平台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服务资源多,服务覆盖广、服务成效好的本土化社区服务网络。自2018年洋城慈善基金成立以来,洋城社工积极探索,“社工+社区基金+深度服务”的慈善服务模式和机制,有效调动了社会参与,整合了社会资源实现了社区基金的持续运作。在慈善基金的帮扶下,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活困境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残疾人得到了就业机会、失能长者得到了照顾,截至2024年7月,共计筹款122万元,支出1090306.49元,帮扶15182人次。
1.执行地点
洋城社工服务辖区,目前主要有广州市文冲街和新造镇,后续可能随项目拓展至其他镇街。
2.受益对象
重点困难群体: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辖区内的困境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孤寡独居长者、困难残疾人、特困家庭、低保低收入家庭、困境未成年人、非政策保障的边缘群体及其他陷入生活困境的边缘群体。
就业困难群体:有就业意愿和一定就业能力的残障人士、高龄失业人士;社区待业、灵活就业或困难家庭的妇女。
志愿者与社区组织:服务辖区内有意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的志愿者与社区组织。
社会工作者:在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从事个案辅导、社区工作、项目管理等有自我提升及深造意愿的社工。
3.受益对象筛选标准
重点困难群体:重点困难群体为符合《广州市社工服务站管理办法》所述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主要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支出型困难家庭成员、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含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单身特困母亲、农村留守妇女以及孤寡、空巢、独居、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
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困难群体中有就业需求及就业能力的服务对象,以及其他经社工评估无法自主就业需要过渡性服务的服务对象。
志愿者与社区组织:服务辖区内有意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的志愿者与社区组织,由洋城社工择优培育、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从事个案辅导、社区工作、项目管理等有自我提升及深造意愿的社工。
4.帮扶模式
直接帮扶:直接提供物资、资金帮助服务对象度过困境、改善生活。
间接帮扶:通过搭建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个人评估、计划制定、个性化介入等方式为服务对象赋能,提升能力与自信,以更好地应该生活。
人才培育与环境营造:通过对社工、志愿者、社区组织开展知识技能提升等服务,提供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并支持其将自身优势能力运用于社区,以达到营造社区关怀氛围,改善社区问题的目的。
5.执行计划
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洋城)是经广州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由广东财经大学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团队于2009年9月创立。本中心致力于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社区的个人及家庭有效预防及应付各种问题和挑战,提升居民融入社区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创建一个消除隔膜、充满爱心的和谐社区,以更好地提高人类福祉和促进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