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慈善空间陆续布设“救命神器”AED
发布时间:2023-04-10 14:07:45
4月7日,广州市慈善空间AED行动计划捐赠仪式暨CPR+AED使用公益培训 (以下简称“AED行动计划”)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该活动由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慈善会、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将支持并分批次在慈善空间布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普及急救知识和培训急救技能。
首批接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及配套设备捐赠的慈善空间分别是广州图书馆慈善空间、从化区图书馆慈善空间、盈科慈善空间和二沙岛体育公园党群服务驿站慈善空间 。
活动现场,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丹、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林波以及四家接收单位代表共同签署捐赠协议。
在闪电发言环节,四家慈善空间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运作的服务内容和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同时就在空间布设AED并持续发挥其作用阐述了基本的思路。
今年2月1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修订后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急救活动,个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同时明确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
广州目前创建慈善空间已超1000个,其中不少公共场域慈善空间开放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除了AED行动计划外,早在去年9月,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善暖社区‘救’在身边”AED捐赠项目已经实现全市176个镇(街)AED设备全覆盖, 其中有接近100个落地在各区慈善空间内 。
在慈善空间陆续布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以场地为依托将普及急救知识的场景拓展至全社会,进一步发挥慈善空间的公共服务属性,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保障能力。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AED设备的落地安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后续配套的急救培训工作。
此次行动计划先逐一对接收单位的内部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CPR)操作培训,普及AED设备的使用方法,并重点讲解AED设备的详细操作流程和徒手心脏复苏的动作要领,以及在救援过程中的各类注意事项。同时,鼓励发动其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参与更加全面、深层次的急救认证培训,并持续在存有AED设备的慈善空间内循环播放应急救护科普视频。
广州慈善空间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在更多符合条件的慈善空间内配置AED设备,持续发挥慈善空间“窗口”作用,助力提升公众应急救护能力,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
为推动“慈善之城”建设,营造“人人慈善为人人”的社会氛围,由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指导,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慈善会于2020年推出“广州市慈善空间创益计划”,广泛联动企业、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志愿者、市民等多元主体进行共创,为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提供实体空间,致力于打造弘扬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展示慈善组织、推广慈善项目、提供慈善咨询和开展慈善服务的阵地。至今,慈善空间已遍布广州市11个区,数量超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