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慈善推动政府和民间良性互动慈善事业为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注入了新动力——首届广州慈善项目推介会组委会举办首场慈善论坛研讨“慈善创新与公民公益”

发布时间:2013-07-10 22:00:00

        6月26日下午,首届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举办广州慈善论坛“慈善创新与公民公益”暨《公益蓝皮书—2012年中国公益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仪式。市民政局党委书记黄小晶主持论坛活动。黄小晶表示,建设幸福广州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广州,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扶贫、济困、助残、救孤、赈灾的身影,见难相帮逐步成为广州公益人、公益行动者的习惯。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有利于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营造和谐慈爱的社会氛围,为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注入了新动力。广州要进一步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的公民公益氛围,推动公民公益战略有利于慈善组织成长,有利于政府、慈善企业、志愿者更加有效、有力地合作,慈善组织应该成为广州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通道。在这次论坛中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先胜,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易利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健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广州市恭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主任、资深公益培训师曲栋,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卢思歆作为论坛嘉宾参加讨论。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先胜对《公益蓝皮书》新书进行了推介。《公益蓝皮书》是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在调查了大量中国公益组织及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公益数据库,构筑公民公益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公民公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形成的研究成果之一。作为该书主编,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作了2012年中国公益发展报告。他认为,2012年我国全民公益事业发展总体呈现四个基本趋势:一是见证了青年公益的兴起。年轻一代选择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行动当中,并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全民公益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二是强烈的跨界合作趋势,表现为市场部门对公益慈善事业参与度的显著提升、社会企业的兴起,以及媒体对公益界的深度参与和跨界合作趋势。三是策略联盟逐渐成为民间公益生态系统的有效行动策略,不同服务领域草根NGO合作与联盟关系的有效建构及其效应的逐渐显现,以及基于普通公民个体自发组织和参与的“群体性公益行动”大量涌现。四是长期处于草根发展状态的我国民间公益事业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朱健刚教授认为广州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转型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出台了首个募捐条例,就开放公募权进行探索,虽然外界评论有赞有弹,但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另外,在公益组织的登记注册方面也放宽了限制,无需挂靠,松绑对于公益组织的良性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广东的创新做法也为全国层面的立法提供了参考。

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易利华表示慈善募捐使用情况年底将通过市慈善网公布,并将通过市慈善网及时通报有关项目落实情况。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广州市恭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主任、资深公益培训师曲栋,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卢思歆则指出,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公益人和公益行动者的努力、奋斗和坚持。每一位公益行动者都是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自主、独立地志愿参与到社会公益行动当中。因此,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公益参与行为可以被赋予更高的价值期待。正是这种基于公民身份的公益行动,推动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论坛嘉宾同时认为,广州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开放,创造竞争的环境。而政府可以创造公益组织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鼓励竞争,使行业健康发展。

 

图片1  (广州市民政局党委书记黄小晶6月26日下午主持首届广州慈善项目推介会广州慈善论坛)

图片2  (广州公益慈善推动政府和民间良性互动)

 

 

上一篇:广州慈善论坛首期开讲

下一篇:广州市慈监委对四川芦山地震赈灾捐款和首届慈善项目推介会启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