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令!快来围观“十三五”广州慈善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0-01-15 15:02:05

        2016年,是公益慈善的发展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年。《慈善法》出台后,广州率先响应并贯彻落实,启动“慈善之城”的创建工作,并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此后,除了“千年商都”“南国明珠”“美丽花城”的美名外,广州又多了一张城市新名片——“慈善之城”。

        在“慈善之城”创建之初,广州出台《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拓展捐赠机制、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广慈善标志、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枢纽建设、开展“四位一体”监管、强化慈善激励、促进全民参与等多项行动。如今五年过去,当初的蓝图也已一一变成现实。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目标

        全面加强慈善事业的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慈善事业发展,推进慈善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增强慈善组织党员教育,打造一批优秀的党建品牌,助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成效

        1.2020年,广州印发《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作为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行动方案第一章要求要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慈善组织将党建内容写入章程,打造一批慈善组织党建品牌,完善党员管理服务,开设慈善组织党建课堂。

        2.连续多年将党建内容写入创建“慈善之城”年度工作方案,作为创建“慈善之城”的行动指导,2019年更是将“加强慈善组织党建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要求推进慈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慈善组织党员管理,加强慈善组织防治腐败工作和政治建设。

        3.近年来广州市慈善组织党组织积极参加各类党建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教育培训班,增强慈善组织党员政治理念,提升慈善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能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二、创新多种献爱心方式,拓展捐赠机制

        (一)目标

        开拓“微公益”、月捐、网络众筹、运动众筹、手机捐赠等新型募捐方式,健全慈善捐赠机制。推动慈善捐赠由捐钱捐物向捐技术、股权、有价证券、产权、服务等领域拓展,鼓励设立慈善信托。增强慈善超市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一日捐”等便民捐赠活动。

 

        (二)成效

        1.搭建“广益联募”平台,入选民政部首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目前超过360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累计筹款超4.6亿元,捐款人次超45万,打造了慈善资源流通对接共享的“集善地”和公众触手可及的慈善便易平台。

        2.深入开展慈善信托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底,广州已备案慈善信托14单,居广东首位,受托信托公司有3家,参与运作的慈善组织有3家,受托财产总规模超3800万元。广州慈善信托发展呈现出受托资产跨度大、信托期限灵活、委托对象多样等特点。

        3.持续开展乐善骑行、益动善城、广马慈善、广州塔登高赛等“慈善+运动”活动,通过徒步、骑行、登高、马拉松等形式,为广州市民带来身体力行的公益慈善实践和快乐、健康的运动体验,让慈善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4.十一年来,广州每年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筹集善款超过4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广州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55亿元。善款用于省市扶贫、扶老、助残、助孤等扶贫济困领域,居广东全省各市之首,慈善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5.连续两年举办“善城汇爱”大型慈善惠民活动,联合公益慈善组织、社工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共同搭建慈善平台,在各大商场、书店、公交站场以公益市集、公益互动、公益宣传的方式与市民零距离接触,累计超30万人次捐出善款超2000万元。

 

        三、建设大数据平台,完善救助系统

        (一)目标

        建成慈善组织数据资源库,并与政府社会救助系统、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对接,完善慈善救助机制。大力推动区、街(镇)、社区(村)慈善事业发展,成立和发展一批社区基金会(社区慈善基金),激活社区资源。

        (二)成效

        1.2019年,广州实施“社工+慈善”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超过350个,筹款总额超2000万元,推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助力基层社区治理。

        2.2018年,广州启动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整合政府、公益慈善组织、媒体、医院、社会的资源,为大病患者提供综合性医疗救助服务,推动广州慈善医疗救助事业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800多名大病患者提供救助和服务,链接救助资金约615万元。

 

        3、开通“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市71家社工机构利用社工站和项目服务点开通237条热线,为困难群众提供疫情防控、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累计投入专业社工12万人次,线上线下服务超350万人次。

 

        4、在全国首创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制度,明确将困难人群服务领域的社工服务项目优先纳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引导和支持社工强化对困境人群的服务,力推民政兜底对象社工服务全覆盖。

 

        四、推广慈善标志等,营造“善城”氛围

        (一)目标

        推广慈善标志、吉祥物、慈善之歌,创建慈善广场、慈善社区、慈善街道、慈善乡村、慈善学校、慈善公园等。在全市中小学逐步开展“读一本慈善读本、上一堂慈善文化课、做一件慈善事情”活动,让更多学生感知和参与慈善。

 

        (二)成效

        1.自2016年起,广州先后举办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新春花市慈善行、广府慈善庙会等慈善活动,通过公益市集、公益展示、公益直播等线上线下的活动形式,将慈善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习俗中,让慈善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

 

 

        2.五年来,设立慈善街道、慈善社区(乡村)、慈善广场等慈善标志234个。2020年创建首批10个慈善空间,打造传播慈善理念、展示慈善组织和开展慈善服务等功能的阵地,其中“食物银行”慈善空间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慈善法》执法检查组点赞。

 

        3.连续三年开展慈善为民月活动,通过设置公益展位,开展慈善救助咨询、健康义诊、慈善义卖、慈善歌曲表演、经典朗诵、慈善家庭展示等慈善活动近百项。

        4.设计善城广州标识、广州慈善吉祥物,谱写慈善之歌,编印出版慈善蓝皮书,和慈善刊物《善城》杂志,广泛传播广州慈善经验,展示广州慈善形象。

 

        5.持续开展“读一本慈善读本、上一堂慈善文化课、做一件慈善事情”活动,出版《童心善本系列丛书》,自2017年以来已在30多所学校及社区开展知善课堂、知善行动。

 

        五、创新平台建设,锻造专业队伍

        (一)目标

        建立慈善组织孵化平台和广州慈善创新平台,以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为重点,鼓励公益慈善创新创业。建立慈善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全民志愿者,发展专业社工,培养一批长期参与慈善服务、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慈善人才队伍。

        (二)成效

        1.连续多年举办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和广州市福彩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等公益创投活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线下场景资源及多媒体宣传渠道等资源,支持优秀的公益慈善机构和项目发展壮大。

        2.联合中国慈善联合会,成立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基地广州基地,通过形式和模式创新,搭建具有特色的慈善人才深度合作平台,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专业慈善人才,成为助推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题培训,支持社会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累计培养了近3000名熟知社会工作、支持社会工作的领导者。今年与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合作举办高级社工师培训项目,有望在明年产生广州首批高级社工。

        4.揭牌成立岭南公益慈善学院,打造广东省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学院,面向全省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招收“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培育青年公益慈善人才。

 

        六、推进枢纽建设,带动慈善创新

        (一)目标

        筹办全国慈善城市交流会,建立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慈善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慈善交流合作,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慈善创新发展枢纽。

        (二)成效

        1.2018年,广州市民政局联合中国慈善联合会在广州举办中国善城大会,对外展示创建慈善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会上,广州联合近30个城市发起《创建慈善城市·广州行动》,并成立国内首个“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基地”,促进城市慈善事业发展。

 

        2.2018年,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广州综合指数得分89.12分,位居全国第二,比上一届提升了两位,其中政府支持指数全国第一。该指数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是一套城市慈善发展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被业界称为“城市爱心GDP”。

        3.2019年,广州举办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座谈会,全国30个多城市代表围绕“如何创建慈善城市”主题展开讨论。会上成立了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委员会,旨在促进城市间慈善工作交流,联合开展慈善行动,推动各地慈善资源对接与共享互补。

        4.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携手广州市亚商善行公益促进会等多个机构启动“善行天下”项目,通过走访俄罗斯、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积极展开青少年及儿童公益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推广等相关工作,促进广州慈善事业走向国际,开展国际慈善交流合作。

        5.2020年11月,广州市慈善大楼签订合作意向书,大楼将由爱心企业捐建,计划打造成一个集体验、筹款、展示、孵化、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广州慈善地标,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国际慈善枢纽,提升广州慈善在国内及国际的影响力。

 

      七、开展“四位一体”监管,提升“慈善力”

        (一)目标

        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内部治理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慈善事业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广州慈善信息发布平台,完善慈善组织第三方评估监督和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广州慈善组织透明度年度排行榜,编制和发布“广州市慈善力报告”,对广州及各区慈善事业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价。

        (二)成效

        1.开展慈善资金使用专项审计,至今对全市超过50家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了执法检查和审计,审计资金14亿多元。

        2.自2016年起每年在“中华慈善日”举办广州慈善“公众开放日”活动,多家慈善组织主动开门迎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众晒账单。四年来,累计超过50家慈善组织深度参与,遍布全市11个区。

 

        3.自2017年起每年发布广州慈善组织透明度年度排行榜,榜单由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对慈善组织开展指标信息的抓取与分析,旨在推动慈善组织进行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度。

        4.2018年,广州发布区域慈善指数报告,通过6个维度的三级指标系统评价全市各区域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这是广州在全国首创研发实施的首个区域慈善指数体系,推动全市区域发展力总数稳步上升,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不断缩小,各区慈善事业发展各具特色。

 

        八、强化对慈善的激励,促进全民参与

        (一)目标

        完善广州慈善榜,支持捐赠项目的冠名行为,探索将志愿服务活动和参与慈善情况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建立志愿者嘉许和回馈制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成效

        1.连续五年发布广州慈善榜,分“捐赠榜”“影响力榜”和“年度致敬人物”三大榜单,系统收录和表彰公益慈善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的机构、个人、媒体和项目等。五年来,有超过1800多家(次)机构和1100多人(次)登上广州慈善榜。

 

        2.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发布广州市十大“最美慈善家庭”,通过弘扬和传播优秀家庭的慈善故事,激发市民参与慈善的热情,营造人人慈善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3.开放企业和个人设立冠名基金,企业只需30万元、个人仅需100元的启动资金,就能拥有自己的冠名基金。冠名基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个性化慈善需求。自2015年至今,在广州市慈善会设立的企业冠名基金89个,个人冠名基金209个,冠名基金逐渐成为广州企业和市民做慈善的新方式。

        4.上线广州公益“时间银行”,时间银行具有志愿服务在线管理、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和服务数据分析等九大功能,是综合性志愿服务支撑平台,能有效推动广州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自2019年8月26日上线以来,注册志愿者超过15万名,累积志愿服务时数超68万小时,服务人数超461万人。

        5.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市性优秀义工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义工之星”“优秀义工”“优秀义工团队”等六大项目。通过评选表彰,广泛动员市民以义务工作为平台,奉献他人,服务社区,为广州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治理创新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慈善新征程!“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成果丰硕

下一篇:广州慈善吉祥物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