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人慈善为人人”城市发展样本,全面创建“慈善之城”
发布时间:2020-10-28 14:41:18
2016年,广州市首次以“人人慈善为人人”理念,提出“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推出传承发展、创新推动和综合提升三大板块共19项重点行动。
2017年,广州市创新提出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之城”,以“慈善为民”为核心,围绕“人人慈善为人人”的理念,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组织运作,社会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慈善发展样本,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运作方式、网络平台、文化建设、“慈善+社工+志愿者”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2016年以来,广州市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26.55亿元,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的年增长率都超过10%,慈善信息公开达标率100%,广州城市“爱心GDP”公益慈善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多个慈善项目和企业分获“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品牌项目”和广东省红棉杯奖项,慈善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人慈善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
一是以改革创新推动制度先行。2012年广州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广州市募捐条例》,开放公募权、规范募捐信息公开和监督,破除阻碍慈善募捐发展的制度瓶颈。
二是以完善体系加强政策创制。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广州先后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余份配套政策文件,2020年8月市政府印发《广州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全国首创研发实施首个区域慈善指数,发布各区慈善指数报告,不断推动城市慈善事业平衡充分发展。
三是以促进发展推进制度衔接。制定印发《广州市慈善信托备案管理指引》,梳理和明确了慈善信息管理中各环节的主要要求,指导各区深入开展慈善信托工作,目前已备案慈善信托项目14个。目前广州正加紧制订《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在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等慈善领域对法律规定进行补充或具体化的规定,助力广州创建“慈善之城”。
组织体系多方共建,人人慈善的协同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一是联动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围绕创建“慈善之城”行动方案的“七大行动”与“十大指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牵头,会同宣传、统战、台办、市直机关工委、教育、民宗、卫计、国资、体育、工商联、工青妇等部门和各区政府建立了创建“慈善之城”联动机制。结合各部门的业务融入慈善元素,如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通过广州榜样发布厅颂扬慈善家庭,联合市直机关工委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慈善读本进校园”活动,联合卫健委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工青妇等部门在疫情期间开展“致敬抗疫医护——你的家事我来帮”暖心行动。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二是发挥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动员引导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等行业型、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支持作用和平台功能,形成“多方共建、协同联动”运作机制。
三是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市民政局联合市文明办、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出台《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广州市创建慈善之城的意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等慈善活动,助力创建慈善之城。
慈善主体持续壮大,人人慈善的参与基石不断夯实
一是大力发展慈善组织。出台《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制度,并予以一定的开办资金资助。截至今年9月,全市共有慈善组织174个,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14个,备案慈善公开募捐项目810个。
二是加大培育扶持力度。连续7年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采取“60%政府资助+40%组织自筹”的方式,重点资助救助、帮困、为老、助残、青少年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关爱等公益项目,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42亿元,共资助935个项目,撬动社会配套资金7000多万元,惠及群众超过500万人次,打造政府、慈善会(基金会)、创投主体、社会公众四方共创共投、共建共享、协同善治的1+1+1>3的公益创投“广州模式”。
三是促进“慈善+社工+志愿者”融合发展。截至9月底,全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14024个,注册志愿者超过350万人,人均志愿服务时间27小时,累计奉献志愿服务9641万小时,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出台全国首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登记在册的社工机构336个,建立社工站203个,年服务群众超过400万人次。设立201个社区慈善捐赠站点,鼓励社区居民通过捐献时间、知识、技能、体力、财力等方式参加所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培育“爱蕾行动”等集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为一体的特色慈善品牌项目。搭建广益联募、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等慈善互联网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专项模块开发、公益产品定制等方式,积极联动各社工服务站上线平台、提供资源,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应用项目化运作。
慈善监督多元共治,人人慈善的公信秩序共同守护
一是强化政府监管。建设广州慈善信息发布平台,重点公开慈善组织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募捐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开展慈善资金使用专项审计,发布全国首个慈善组织审计工作指引,至今对全市51家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了执法检查和审计,审计资金14亿多元。
二是成立第三方监管机构。在全国率先成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公布30份慈善监督报告,指导公益慈善组织规范管理,成为广州慈善事业的“第三只眼”。发布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价体系,对慈善组织进行透明度排行,提升行业自律自治水平。
三是推动社会监督。创新开展“慈善之城•尽善净行”行动,在纪检监察部门指导下,将慈善事业纳入城市廉洁建设的组成部分,举办慈善“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慈善组织开门迎客“晒账单”,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等与慈善组织面对面接触,全力打造城市廉洁慈善品牌,守护城市慈善的公信力。
四是开展扶贫监督审计。2019年,专项重点开展慈善扶贫资金专项监督并委托第三方进行审计,对39个扶贫村111个扶贫项目开展实地监督检查,涉及慈善资金5416万余元。
近年来,广州慈善工作围绕“人人慈善为人人”的理念,以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城市”为主抓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科技支撑,人人共享”的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具有引领性的城市慈善发展样本,城市“爱心GDP”指数位居全国第二,慈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慈善平台日臻丰富,人人慈善的活动渠道顺畅便捷
一是深入实施“慈善+互联网”战略。搭建“广益联募”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目前已有362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815个公益项目上线,累计募集善款4.68亿元、捐款人次超45万,打造了慈善资源流通对接共享的“集善地”和公众触手可及的慈善便易平台。
二是全面推进慈善标志建设和创建慈善空间。建成北京路慈善一条街、海珠湿地慈善公园、荔湾区金花街慈善社区等慈善广场、慈善公园、慈善街道、慈善社区等各类慈善活动基地236个,覆盖全市、贴近市民、服务便捷的慈善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建成;今年鼓励大型商业广场、图书馆、连锁门店、游客中心等空间设置“慈善空间”,让市民零距离参与慈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提到“广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批示,以连锁餐饮企业为依托,打造“食物银行”,将每日结余食物以慈善的形式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居民。”肯定了广州慈善的创新做法。
三是整合慈善服务平台。将慈善与体育、民俗、消费、实体相融合,创新开展迎春花市慈善行、广府庙会之慈善庙会、慈善项目大赛、善城汇爱、开通慈善有轨专列等活动,第五届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活动首次采取线上公益直播的方式,融合云端爱心义卖、抗疫和助老志愿服务暖心故事分享、优质慈善组织“带干货”等形式,通过13个直播平台播出,对接善款约380万元,今年56万人次为入围“慈善家庭”投票参与寻找“慈善家庭”活动。推动慈善进家庭、社区、学校、企业、网站,完善市民慈善活动平台,畅通慈善发展的“毛细血管”。每年近千万人次参与各项慈善活动,市民参与慈善的自觉性不断提升,慈善的群众性日益彰显。
慈善服务精准务实,人人慈善的职责使命更加彰显
一是精准服务脱贫攻坚。突出慈善在新时代参与精准扶贫的职责使命,大力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着力打通慈善参与“最后一公里”。近五年来共筹集款物26.55亿元,有效地发挥了慈善力量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广州市慈善会荣获“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周年突出贡献社会组织”称号,7家爱心企业及个人被评为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周年突出贡献集体及个人。
二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广州市34家慈善组织累计接收款物3.18亿元,惠及医院、学校等单位3617家,帮扶困难群体和支援一线工作者、医务人员等约170万人,为夺取抗疫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注入社区慈善发展新活力。印发实施《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鼓励和支持镇(街)、村(居)、社工站承接机构、爱心企业(个人)、居民代表等发起成立社区基金,发挥广州市区慈善会的带动作用,为城乡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募集资金,形成社区基金“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的发展模式。印发《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合作服务指引(试行)》《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合作服务指引(试行)》,目前全市已成立社区慈善基金94个,筹集社会资金1400多万元,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治理项目30多项,设计心理健康、智能养老、特殊群体、教育培训等多个服务领域。并在 “广益联募”平台打造社区联合劝募活动专栏,依托“互联网+”优势,为社区慈善基金和慈善捐赠站点提供互联网募捐服务。2020年开展“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市慈善会出资100万元资助70个社区慈善项目,通过广泛收集社区民政重点服务对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链接社区多方资源予以解决,形成社区慈善资源共募共用共享机制。
四是慈善救助成效显著。开通全国免费求助热线400-859-9595,打造“珠珠大病救助”平台,联动爱心企业、医疗机构、公益组织,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爱心互助有效衔接。深入实施慈善医疗救助和应急救助、困境儿童救助、血友病援助、肺癌高危人群免费早筛、“慈善赠药”等活动,自2014年以来受益群众超6万人次,累计救助金额9.5亿元。
五是大力开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慈善项目。如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长者饭堂·爱心餐”项目,助力养老事业,为全市长者饭堂对接慈善资源660万元,社区志愿者服务4万多人次。
开展“耆乐安居”圆梦计划,为困难群众进行居家微改造,提升其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实施“善暖万家·微心愿”项目,累计为全市实现约7222户困难家庭的“微心愿”,22619人次受惠。
慈善文化品牌突显,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设立“慈善为民月”。将慈善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将每年6月设定为广州“慈善为民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今年全市组织开展35项大型重点慈善活动,助力广州创建“慈善之城”。
二是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将慈善纳入城市形象宣传内容,设计“善城广州”标识、吉祥物,谱写“广州慈善之歌”,推出慈善刊物《善城》,大力推广城市慈善文化。
三是推动慈善进校园。将慈善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与市教育局共同编印中小学慈善读本,并在中小学全面开展“读一本慈善读本、上一堂慈善文化课、做一件慈善事”活动。
四是建立慈善回馈机制。将慈善纳入城市荣誉表彰内容,设立广州慈善榜,开展慈善家庭评选活动,让“行善光荣得尊重”成为城市导向。四届广州慈善榜共有1334家单位、839名个人上榜“广州慈善捐赠榜”。
五是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基地理论成果丰硕。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编印《广州慈善案例集》,出版《慈善组织透明度指标构建与应用》和《区域慈善指数体系建构与应用》,准确测量、清晰展现广州慈善的行动者与资源发展情况,其中《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9)》荣登第十七届(2020)中国慈善榜年度优秀公益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