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乡村变美又提质!广州慈善力量这样暖心发力
发布时间:2025-09-12 10:00:44
7月至8月,广州市慈善会启动了2025年度定向捐赠项目实地监督回访工作,专门组建监督回访小组,并引入第三方会计师,先后深入广东清远、湛江、梅州及广州从化、白云等地,通过档案查阅、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检视2023年度定向捐赠项目运作的规范性与实施成效。
在梅州地区,监督回访组对大埔县茶阳镇、蕉岭县广福镇、平远县大柘镇和东石镇、丰顺县黄金镇等地的共13个项目进行了实地回访,切身感受到梅州在环境改善、产业振兴及民生保障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大埔县茶阳镇内14个村的撂荒地迎来“新生”:机耕路延伸、排水沟纵横、水圳修缮一新,更是引入企业家回乡投资。
2023年,在驻镇干部和广州市公安局等对口帮扶单位的推动下,成立梅州市地之龙种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与广药集团合作并在其中一处复耕撂荒地建成规范化地龙(蚯蚓)养殖基地,总投入超800万元,养殖面积160余亩,每亩产干制品约100公斤。
2025年,公司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在地下养地龙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种灵芝10亩、地上种百香果80亩的立体模式,实现“地下药材、地上鲜果”的综合效益,让撂荒地重新“活”起来。据广州市派驻大埔县茶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介绍,撂荒地开发耕种百香果目前已带动15户农户参与,人均年增收超过4万元。
平远县大柘镇积极发展平远县新质高效农业,打造超南村、超竹村生态循环粮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片区,联合驻镇干部、帮扶单位发起广州金融机构捐资购置履带旋耕机、抛秧机、收割机等现代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益,带动农户、农企多打粮、打好粮,卖好价,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大柘镇深耕“十村联动”产业模式通过整合超南村、超竹村、黄沙村、梅东村等10个行政村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经营的转变。目前,该模式已带动全镇发展蓝莓、脆蜜金桔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超2550亩,种植富硒丝苗米面积超5000亩,辐射农户2200余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年均每户增收达0.15万元以上,就近就业856人,年均每人增收达2.1万元以上。
作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在梅州地区扎根发展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已成为梅州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和情感核心,深深植根于梅州的市民生活中。
近年来,梅州积极开展广东汉剧保育、推广等相关工作,其中广东汉剧研究院在广州市欧派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将传统剧目进行青春化改编,并鼓励学生拍摄汉剧相关短视频进行传播,激发学生对汉剧的兴趣,推动汉剧在年轻一代中传承。
与此同时,选段汉剧精华片段拍摄MV,将广东汉剧和客家文化相结合,让古老剧种搭上“新媒体快车”;开展“品牌看大戏”品牌活动,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梅州文化魁宝。
除以上提及的产业和文化帮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旧是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关注及投入的内容。
每天傍晚时分,蕉岭县广福镇文体广场便渐渐热闹起来。彩虹步道上,居民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漫步,享受着悠闲与宁静。文体广场及周边农贸市场等乡村公共设施改造升级攒动人流,成为居民休闲新去处。
作为“镇村同美”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蕉岭县广福镇文体广场及周边改造提升项目由帮扶牵头单位广州地铁斥资、由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设计推进,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安装,从立项审批、到项目落地,前后共历时八个月、横跨三季。改造提升后的文体广场集教育、锻炼、休闲和文化交流多功能一身。
针对东石镇圩镇中心区域交通问题,东石镇人民政府在驻镇干部和广汽集团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打造“传祺状元路”,将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离,缓解圩镇中心区域的交通压力,最大程度上保障学生们上下学路上的生命安全,彻底解决困扰东石中心小学、铁民中心老师和学生长达15年的难题。
“镇里和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之前的路又烂又堵,现在从文化广场到铁民中学,从农贸市场到卫生院,道路又宽又直,每天都有人打扫卫生,路灯又大又亮,村庄舒适美观,不比大城市差。”驻镇干部向回访小组转述着东石镇当地居民的心声。
镇、村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不仅激活了闲置资源,更精确治理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民生难题,为居民创造了更加整洁有序的乡村环境、更加文明和谐的乡风文明、更加便利富产的耕作条件,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提升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