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慈善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慈善蓝皮书
发布时间:2025-05-19 15:31:11
2024年12月,《广州公益慈善蓝皮书: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4)》(下称《慈善蓝皮书》)正式印刷出版。《慈善蓝皮书》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和广州市慈善会主编。
《慈善蓝皮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围绕深化“慈善之城”建设,以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主线,系统概括了2023年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梳理了当前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客观呈现了广州市公益慈善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深度剖析了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本期,与大家分享蓝皮书中《广州传统慈善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一文节选。
摘要>>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广州的传统慈善文化积淀深厚。丰富的历史慈善人物和故事通过史料留存、石碑记载、后人出书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对传统慈善文化的挖掘、传承以及活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广州近年来对慈善文化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政府、学界、媒体、学校等社会主体的推动下,广州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通过慈善文化研究、教育和宣传推广、实务融合重新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为广州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深化了城市的慈善文化,构成城市慈善发展的良性循环。
但由于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之间存在隔断,广州传统慈善文化依旧需要在本土慈善文化专门学术研究、公众慈善文化教育推广、慈善项目与传统慈善文化的有机融合方面下功夫。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慈善事业与广府文化的双向融合与创新发展,在传承中激发慈善文化的生命力,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关键词:慈善文化 传统与现代 文化传承 社会价值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产物,通过各种世代相传的方式影响并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而在众多文化现象中,慈善所体现出的利他精神和奉献精神始终是跨越国界、贯通古今的宝贵品质,通过帮助他人、改善社会,回应社会需求,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慈善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人们对慈善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地方慈善文化,并作为一个地方的精神特质持续推动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而探寻根植于慈善文化的精神传承以及共同价值观念,对于当下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推广尤为重要。
(一)中国慈善文化的认知现状
目前,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慈善的概念和定义有不同的观点,而对中国慈善文化的认知也因不同的“慈善”概念而不尽相同。
1981年7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该事件被视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地震重大自然灾害,全国掀起爱心捐款的高潮,众多爱心人士作为社会力量挺进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慈善捐赠额首度突破千亿元,不少学术界人士和媒体将这一年称为中国现代慈善元年。无论是社会工作理念、慈善组织管理,还是公益项目的设计,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中都能看到不少从西方现代慈善事业中引入的现代公益慈善价值、方法论和工具。
由于国内现代慈善事业起步晚、慈善事业发展中关于本土的理论研究和方法探究较少,有观点认为,慈善事业是引自西方并成功本土化的舶来品。而对本土慈善文化的探究也停留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基础之上。这种观点和认知,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现代慈善”的视角。
实际上,从慈善事业的关键——利他、奉献等核心要素来看,慈善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仁爱与大同理念奠定了中华慈善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道教的劝善思想也逐渐融入其中,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特别是在宋元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善书广泛流传,善会和善堂遍布各地,善行善举层出不穷。
传统文化当中的“慈善”之所以容易被忽略,主要是因为和目前主流现代慈善中体现的“团体格局”,聚焦公域并推动公共参与促成社会改良不同。如果以“现代慈善”的标准探寻传统慈善文化的根源,难度较大。
国内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建基于“差序格局”,善和爱皆有次序,要有孝义之心,百善孝为先,但同时强调天下为公,由家及国从邻里互助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家国天下的情怀深植于人们的价值理念中,官、民皆是慈善的主体,慈善内容涵盖备荒救灾、施医给药、掩尸助葬、赡恤孤寡、拯济婴孩等,传统慈善关注私域中的个体命运,并进而延伸至公域。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慈善事业经历了一个中断期,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慈善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一过程中,传统慈善文化与现代慈善实践之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断裂。
(二)传承传统慈善文化的重要性
街坊邻里互助、乡贤反馈家乡......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孕育下一直延续至今的生动实践,但这些善行义举并未与现代慈善事业形成有效的衔接与融合。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一个地区曾经发生过的善人善事了解度不高,较少地方对历史善人善事以“慈善”视角进行系统梳理,公众对慈善事业有隔离感;另一方面,不少地方的慈善项目未以传统慈善文化孕育的慈善社会认知和慈善行为偏好为基础进行策划和设计,比如市民参与慈善更倾向于“点对点”,优先帮助社区甚至小区内困难居民,但慈善项目涵盖范围过大难以吸引市民参与和关注。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期,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慈善筹款环境的复杂性增加,慈善事业作为体现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和谐、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社会活动,正逐渐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从过去少数精英主导的慈善活动,转变为大众广泛参与的慈善行为,并从关注特定困难群体的慈善活动,扩展到关注整个社会进步的更广泛领域。为了实现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激发公众的慈善精神,调动社会各界的热情,鼓励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慈善事业。慈善氛围的营造需要挖掘社会大众长期形成的心理基础,结合民众喜爱的慈善活动,与城市的历史传统相融合,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因此,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以来,国家层面对慈善文化的弘扬和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该法律明确了国家在推动慈善文化发展和教育方面的责任,鼓励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深入研究慈善理论。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媒体在慈善公益宣传方面的作用,要求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积极推广慈善理念,普及相关知识。此外,教育机构也被要求将慈善文化融入其教学体系中,以此作为培养下一代公民慈善精神的重要途径。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中,南通市建立了国内首个全面展示中华慈善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慈善历史的机会,也强化了慈善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佛山市通过持续举办行通济这一传统慈善活动,展现了慈善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广州市则创新地将慈善活动融入新春花市、广府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
慈善文化涵盖了一个地方发生的历史慈善故事以及反映的慈善精神,并通过教育、社会价值倡导等渠道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影响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如何延续和传承一个地方的慈善文化并与现代慈善事业有效衔接,进而为城市慈善事业发展创造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慈善文化传承包括历史慈善人物和事件的梳理、再现和传播,也包括现代慈善项目设计中与传统慈善文化的有机融合。
广州是一座约有2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方传统慈善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从东晋时期起,医学家鲍姑便在现今的应元路三元宫处熬制药物,为民众治病。她的丈夫葛洪,也是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肘后备急方》,救治了众多病患,为广州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宋代时期,广州城内威远门(即现在的海珠北路)附近建立了寿安院,这被记录为国内最早的慈善医院之一。到了清末民初,广州九大善堂通过广泛的募捐活动,成功筹集资金,以民间力量收回了“粤汉铁路”,使广州的慈善事业声名远播。这些慈善故事和慈善人物通过史料留存、石碑记载、后人出书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对传统慈善文化的挖掘、传承以及活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广州持续加强慈善文化建设。2017年,广州率先启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并将慈善文化纳入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形象宣传、学校教育在内的城市发展重要领域。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根基令广州慈善事业在推广人人慈善、大众慈善中厚积薄发,而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深化了城市的慈善文化,从软文化的宣传到公益项目的设计,广州慈善文化与广州慈善事业逐渐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循环。
(一)广州传统慈善文化传承主要方式
1.自然流传
虽然国内普遍缺少针对慈善事业的系统性的历史梳理,但广州许多带有慈善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自然流传了下来。其中,东晋时期,鲍姑井水熬药、施医赠药,救人无数的故事被记载到了《广东省广州市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中,应元路三元宫内有一井被命名为“鲍姑井”,也是以此纪念鲍姑的义举。鲍姑的故事因此得以代代相传,其义举一直被后人所铭记。
《广州城坊志》记载了1183年,管鉴前往岭南当官,并向朝廷拨米粮救济流落岭南的士大夫子弟的故事。《寿安院记》记录了13世纪50年代广州设立的“慈善医院”,专收治无依无靠的病人,而且以田地收租作为长期经费来源。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散落在各种史料中的广州九大善堂——方便、广仁、润身、爱育、崇正、广济、惠行、述善、明善虽然并未延续至今,但也通过另一种方式,为广州人留下了更具象的记忆。
其中,方便医院后改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如今依旧立有方便廊,告诉来往市民其前身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慈善团体,主要是留医和赠药。惠行善院后改为广州市东升医院,至今其医院简介中依旧有介绍惠行善院当年的故事,为困难群众提供慈善公益医疗。《全粤社会实录初编》一书中写道,广东盛行侠义之风,慈善事业全国领先。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为广州慈善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2.慈善教育
历史慈善人物和故事的留存只是营造慈善氛围的第一步。在慈善历史资料中探寻城市慈善精神和价值理念,并通过教育、宣传等方法营造城市慈善文化氛围是城市慈善事业的重要一环。校园教育方面,广州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慈善文化传承的探索。
在广州的龙潭村,有一座建于1891年的“乐善好施”牌坊,以纪念清光绪年间为湖南水灾慷慨解囊的白纶生。白纶生发起成立了广州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爱育善堂,致力于救助贫困和急需帮助的人。1958年成立的龙潭小学,最初是使用白纶生资助建立的纶生白公祠作为教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在公祠旁边新建了教学楼,但白家祠堂依旧作为校园的一部分保留下来。学校以这一历史遗产为基础,致力于开展具有“乐善”精神的特色教育,传承和创新“乐善”理念,以“心记善训、口出善言、行践善事”作为其德育教育的核心。
2017年,广州启动慈善读本进校园项目,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由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发起。由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及羊城公益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开发的慈善教育系列读本,共包含五卷。
这些读本分别聚焦于“言语善行、志愿服务、陪伴成长、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五大核心议题,其中言语善行读本融入了传统慈善文化故事内容。2018年6月,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制定了《慈善读本进校园“三个一”系列活动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广州市小学生中组织开展读一本慈善书、上一堂慈善课、做一件慈善事行动,为推广慈善公益理念打下了基础。
3.文化研究
2021年,由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指导,广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编著的《广府慈善文化拼图》一书正式面世。这部作品在历史篇章中精心搜集并考证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汇集了众多慈善故事。作为广府慈善文化学术研究的入门读物,该书通过一系列“细腻的局部画面”,为公众呈现了广府慈善历史文化的生动形象,激发了更多人对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兴趣。书中从广州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出发,深入探讨了广州如何从传统慈善向近代公益转型。此外,广州发行的慈善杂志《善城》也多次邀请了学术界专家,撰写了多篇关于广州慈善历史的文章。
2022年,广州日报在专注挖掘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历史性、发展性、人文性和趣味性的《粤韵周刊》上,以跨版形式回顾了广州慈善由古至今的故事。更早前,广州不同层面开展关于广州慈善文化的研讨、导赏、交流活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州慈善历史故事的传播。2018年,广府新语暨广府学堂讲座“晚清广州九大善堂与地方社会经济”在高剑父纪念馆春睡画院举行,广州市十三行研究基地暨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从定义、学术前沿、善堂经费来源、社会救济、原因与结论五个方面解码晚清广州九大善堂。此外,还有不少市民组织城市导赏活动,在老城区,尤其是十三行一带导赏过程中,亦常常提及广州九大善堂的故事。得益于这些慈善文化研究及社会活动,广州善堂历史并未随时间远去而淡化。
4.实务工作
广州人讲究实在,在现代慈善的实践中,也融入了广州传统慈善文化的部分要素,将慈善与广府文化融合起来,推动慈善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发挥聚合效应,打造慈善文化品牌。
其中,在延续孝文化方面,结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2017年重阳节前夕,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慈善会、中国广州发布联合号召网友,为广州老人贡献一份爱心午餐,筹款目标为20万元。筹集善款后,2017年11月6日至11月10日,广州设置了11家长者饭堂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通过“免费爱心午餐”让更多老人了解长者饭堂,来长者饭堂用餐。该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活动上线的第一天,就有4000名网友捐赠了他们的爱心。自此,长者饭堂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州养老服务品牌,其建设和推广也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慈善救济,尤其是医疗救助方面,延续广州善堂救急治病的传统,广州从1996年开始向社会筹集善款,7年共筹集了近1亿元,建成全国首家完全新建的、具有慈善救助服务性质的大型综合医院,优先解决广州市“低保”“低收入”人群的重大疾病医疗需要。2018年4月,广州市慈善会、碧心公益与广州大型公立医院、公益慈善组织、新闻媒体、爱心企业共同发起“珠珠救助—大病慈善医疗救助平台”,为有需要的大病患者提供救助渠道。如今这个平台已经累计服务了3.5万余人次的患者,链接了8000余万元的救助资金。
结合广州花市庙会等习俗,自2018年以来,广州开始系统性策划组织慈善花市和慈善庙会,将慈善与广府文化融合起来,在花市和庙会摊位中引入慈善摊位,邀请各类慈善组织展示慈善项目,邀请市民群众开年行善传递善意,推动慈善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此外,通过媒体宣传,弘扬开年行善新风气,部分市民更是形成了新年拿出一部分压岁钱做善事的习惯,人人慈善为人人氛围日渐浓厚。
(二)关于广州传统慈善文化传承的经验
1.一定的传统慈善文化研究基础
传统慈善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以慈善历史资料的留存为基础。虽然国内传统慈善事业和现代慈善事业之间经历了一个隔断期,缺少针对慈善文化的历史研究,但在广州,一方面是行善之风源远流长,两千年城市历史中涌现了许多的慈善人物和故事,有着丰厚的慈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众多慈善人物和故事散落在各类史料中,而明清时期广州善堂深度参与了广州社会福祉、卫生医疗、社会发展、革命工作等领域,成为广州历史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百年后依旧能从其旧址、文史中了解到当年发生的故事。
与此同时,得益于广州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历史研究日益深化,广州慈善历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系统梳理。其中,成立于2014年6月的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是中国首家以公益慈善教育与文化研究为主旨的书院。书院由广州市慈善会、千禾社区基金会、原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三家机构共同发起。书院崇尚“自立立人、低调、务实、纯粹、感恩”的价值观,希望“培育国之益士,弘扬公益文化”,成为“慈善之城中的万木草堂”。书院依托国际性的学术网络,汇聚全国一流公益教师,开展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和公益慈善文化研究。不少学者和机构致力于挖掘广州慈善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州传统慈善文化的系统梳理。
2.慈善之城制度化推进慈善文化事业
近年来,广州创“善制”,做好慈善文化事业的顶层设计,将慈善事业纳入广州城市发展整体战略布局,先后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动方案》《广州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开展多样化的慈善活动,传承创新慈善文化。
广州市将每年9月定为“羊城慈善月”,吸引千万人参与各类慈善活动,发布“广州慈善捐赠榜样”。此外,慈善被纳入城市形象宣传,包括“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座城”活动、设计广州善城标识、创作广州慈善之歌和推出慈善刊物《善城》,旨在在潜移默化中打造城市公益慈善品格。同样,慈善也融入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小学开展“读一本慈善读本、上一堂慈善文化课、做一件慈善事”活动,举办“校园善力量”慈善创意大赛,并持续推进寻找“慈善家庭”系列活动,以促进慈善理念在家庭和市民中的深入传播。
3.慈善事业活力与慈善文化相辅相成
人人慈善为人人,近年来广州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慈善信息公开达标率100%,注册志愿者也全国领先。其中,广州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和数量在全国均居前列,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数接近8000家。这些社会组织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社会服务和工商业服务等,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度广州慈善捐赠榜样”捐赠总额达到17.8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9%。截至2023年年底,在广东“i志愿”平台实名注册的广州志愿者已达520.3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逾1.65亿个小时。全市1214个社区慈善基金共筹集善款1.13亿元。
一个地区慈善事业的活力,往往能激发公众自然而然地追溯本地历史上的慈善行为和传统,挖掘根植于本土文化中的慈善精神,从传统慈善文化中获得持续向善的精神价值共识,以此丰富慈善活动的内涵。同时,传统慈善文化的挖掘,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为城市现代慈善事业提供丰厚的精神养料,推动更多人参与到现代慈善事业中,进而形成人人慈善为人人的浓厚城市慈善氛围。
4.教育与媒体以文化人培育慈善氛围
广州不仅是一座慈善之城,也是媒体业高度发达的城市。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媒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媒体优势联动社会各界发起公益项目,梳理传统慈善文化人物故事,对城市慈善文化氛围的培育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均推出过关于慈善文化的深度报道,追溯善堂乃至更久远的广州本地慈善文化历史,而新快报、信息时报发起了至今依旧延续的媒体公益项目,撬动公众参与公益慈善。可以说,媒体在推动慈善文化和当代市民生活的融合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广州中小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加强慈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