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社区慈善基金的“诗与远方”丨社区慈善基金成果案例

发布时间:2025-05-12 14:12:15

2024年,

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

开展了

“2023年社区慈善基金成果案例征集活动”

 

10个表现全面的社区慈善基金脱颖而出!
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玩转社区慈善的吗?

 

本期来解锁海珠区慈善会江南中街道

杏园社区慈善基金

“方寸之地”打造“诗与远方”:

探索社区慈善基金本土化服务的可持续设计

 

       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杏园小区为20世纪80年代的商住楼,小区早期拥有良好的绿化规划,但随着时光流逝,小区逐渐衰落,成为问题复杂的“老破小”社区。通过调研发现,居民迫切希望改变小区绿化现状。为回应社区居民的诉求,杏园社区发起成立社区慈善基金,并以此为中介桥梁,探索出可持续性的本土化社区服务方案设计,在“老旧小”社区中落实“公益慈善”和“生态文明”建设。

       杏园社区慈善基金通过“党建引领”实现“1+1>2”的治理成效,借助在地化“一核多元”模式,总结提炼出“1234”工作策略——建立“一个社区基金”;搭建筹款、社区治理参与“两个平台”;明确党组织“引领角色”、社会工作者“助推角色”、社区慈善主体“参与角色”的“三个主体角色”;落实“共谋—共商—共建—共治”的“四步走”工作路径。

       社区慈善基金成立

       培育内生力量,助力共建行动

       为解决杏园小区绿地及其配套设施逐渐老化、破旧等社区环境问题,杏园社区党委联合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申报第四届“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通过“杏福家园,携手共建”社区花园营造计划链接资源,获得社区花园的启动资金。

       而社区要可持续地解决问题,需要找到一条长远的路径。因此,社区居委申请成立杏园社区慈善基金,希望通过社区慈善基金搭建一个兼备筹款和社区治理的平台,探索公益慈善支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路径。

 

       社区慈善基金筹款

       创新筹资渠道,鼓励多方参与

       杏园社区慈善基金的成立,不仅能盘活社区资源投入、居民投入,还能根据社区特色发掘多元募款途径。

       在建立稳定的社区慈善基金捐赠渠道基础上,杏园社区慈善基金还不断创新筹款模式:激发社区党员先锋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开展社区居民爱心义卖,吸引居民主体参与众筹;借力在地商圈资源优势,挖掘筹资群体多样性。

       通过党员募捐、居民义卖、商圈助力等多渠道,为社区基金筹集款项。截至2025年4月,杏园社区慈善基金通过多种渠道共募款12918.31元,参与捐赠704人次。

 

       社区慈善氛围营造

       解决改善问题,激发社区活力

       在微创投项目资助和杏园社区慈善基金支持下,杏园社区党委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力量,协调社区物业资源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带领社区居民通过“家庭认领”种植,逐渐打造出花园雏形。

       

       从无人问津的荒地变成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的公共空间,居民在共种共赏中渐渐织密邻里关系,愈发关注社区公共事务。

       杏园社区慈善基立足社区,以解决本社区问题为先导,在公益慈善价值倡导与组织下,进一步深化发展社区共治,通过“1234”工作策略实践应用,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积极“寻找多方利益最大公约数”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解决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社区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既要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又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打造“社区问题-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氛围”之间的“双循环”关系稳定服务整体的“可持续性”。

       在服务设计过程中,项目关注“社区问题”“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氛围”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并促使其形成可持续循环。

       社区问题促使社区慈善基金的诞生,在社区慈善中介桥梁的作用下,通过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花园共建行动、居民爱心义卖活动等公益服务,营造社区慈善氛围。与此同时,兼具筹资功能的社区公益服务吸纳多方资金流,反哺社区慈善基金,帮助其回应社区问题的解决。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关系中,形成了双向的交互,促使本土化服务更为可持续。

上一篇:撬动商企力量 黄埔街探索“一联四维”服务模式丨社区慈善基金成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