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暖社区“救”在身边,助力打造“黄金4分钟”应急保障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31 14:36:55

日前

广州市番禺区旧水坑村篮球场

上演了一次“惊险”的生命救援

 

       一名31岁的男子在打篮球时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脏骤停。紧急时刻,队友们争分夺秒,接力为他进行心肺复苏,并利用篮球场旁边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除颤,约5分钟后,伤员逐渐恢复自主呼吸与意识,随后,120急救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将男子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此次成功救助伤员的AED,来自善暖社区“救”在身边项目。该项目是2022年由广州市慈善会与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一期实现176个镇(街)全覆盖,二期进一步将急救设施向基层末梢延伸,聚焦农村与校园,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广州市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善暖社区“救”在身边项目持续助力完善“黄金4分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广大居民的应急救护意识,增强大家防范和应对常见意外伤害、突发重大安全事故的能力。

 

       一次成功的心肺复苏

 

       AED为生命护航

       “事发突然,大家都很紧张,伤员呼吸和心脏都骤停了。”广州市番禺区旧水坑村党支部书记陈炯良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心有余悸地说道。

       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抢救的关键设备。

       危急时刻,现场队友立刻做心肺复苏,另一名队友迅速取来篮球场旁边的消防队AED,AED分析患者心律提示室颤,使用约5分钟后伤员状态平稳,随后救护车将其接走。

       在这次急救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耽误,共同为生命护航。陈炯良介绍道:“从2022年起,旧水坑村就在人流密集区域布置了3台AED,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宣传工作。我们希望这些设备永远派不上用场,但一旦需要,我们希望它能救下宝贵的生命。”

 

 

如今在广州,这台24 小时随时待命的急救设备,已基本实现镇(街)全覆盖,宛如一个个流动的“生命站”,共织生命互救安全网。

 

       黄金4分钟背后

 

      打造全覆盖急救模式

       这次成功的心肺复苏案例背后,是广州市慈善会与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全力助力打造广州“黄金4分钟”应急保障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

       善暖社区“救”在身边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一期实现176个镇(街)全覆盖,极大提升了广州的急救能力。

       2024年,项目二期将触角延伸至农村敬老院、颐康中心及部分学校,新增配置30台AED设备,助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5年2月17日至21日,项目执行团队——蓝态AED急救行动志愿者们兵分四路,为2024年68家通过申请制获得捐赠名额的单位安装74台AED,覆盖范围包括村居、公园、社区服务中心、学校以及公益救援组织,推动急救设施向基层末梢延伸。 

       除了捐赠设备,善暖社区“救”在身边项目还联合各街(镇)社工服务站,开展心肺复苏与AED使用培训活动,重点讲解突发事件的急救方法、AED操作流程、徒手心肺复苏按压手法和实施步骤等救援知识。

 

       如今,善暖社区“救”在身边项目累计布设的280台AED,已然为广州市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更重要的是,它引领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身其中,越来越多AED捐赠接收单位意识到普及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开始加大普及急救知识的力度。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接下来,善暖社区“救”在身边项目将继续助力推进“黄金4分钟”应急保障体系可持续建设,加大AED和志愿者的覆盖密度,构建全民参与的“救在身边”互助网,也希望更多社会爱心力量一起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多暖心力量。

 

 

上一篇:龙湖街“好意投”:让慈善成为人人可参与的社区日常丨社区慈善基金成果案例

下一篇:红色鱼珠公益磁场:党建引领下的社工慈善实践丨社区慈善基金成果案例